鄭樵 - 生平簡介
鄭樵,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鄭樵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30年,鄭樵立誌讀遍古今書,鄭樵和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等方麵都取得了成就。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見鄭樵,鄭樵僅用「豆腐、白鹽、白薑、蕎頭」相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下山時,朱熹的書童對此頗有微詞,朱熹卻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1157年,《通誌》初稿完成,其中《通誌》的「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梁啟超曾高度評價鄭樵對史學的貢獻:「宋鄭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誌》,可謂豪傑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競天一彗星焉。」
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求是”和“創新”。主張修書要據“仲尼、司馬遷會通之法”。不讚成編寫“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他重視實踐的經驗,反對"空言著書",認為有許多東西是書本上沒有的。鄭樵批評許多學者“隻知泥古而不知有今,隻知拘守而不知變化”,陳陳相因,缺乏創見。認為“詩書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鄭樵 - 詳細經曆
鄭樵生於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鄭樵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家庭較好的影響和教育,鄭樵的先世原是晉代中原南遷的望族,高祖鄭衝、曾祖鄭子堂、祖父鄭宰(熙寧三年的進士)、父鄭國器(政和年間的太學生),都是讀書和做過小官的。鄭樵是唐五官中郎將鄭莊的後裔,當年鄭莊曾與兄長鄭露和乃弟鄭淑入莆倡學,是開發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鄭樵的家鄉雖然處在萬山之中的莆田廣業裏山區,但鄭樵從小就立下要讀盡古今書,要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學術的宏偉抱負。當鄭樵剛長到16歲時,鄭樵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克服家貧無書讀的困難,鄭樵就和從兄鄭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書人家求借書讀。
鄭樵在求學時,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把眼光開放到自然界各種動植物。鄭樵經常深入山間田野,拜農夫為師,從而得到了許多實際學問。鄭樵認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但要研究書本上的學問,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間的各種科學知識,並勇敢地向社會提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知識一樣重要的號召。
年輕時代的鄭樵,在刻苦追求學問的同時,還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靖康元年(1126年),當鄭樵看到宋朝由於受到北方強敵金兵的侵犯,國家處於空前的危難,鄭樵就立即和鄭厚一起聯名向朝廷當權者上書,陳述自己兄弟倆的抗金誌向和報國才能,並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國家轉危為安。但由於種種原因,鄭樵的願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視。盡管如此,鄭樵的抗金愛國思想,一直貫穿到鄭樵生命的最後一刻。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由於宋高宗畏敵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這時,鄭厚在悲觀失望的同時,下山參加科舉,繼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鄭樵則認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會埋沒自己的讀書誌向,因此鄭樵不願下山應試。由於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宋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T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通史》。這時,鄭樵還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
由於當時朝廷不允許私人修史,所以鄭樵著《通誌》有三個大困難:一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鄭樵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則就要受到官方的打擊;二是如果沒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參考史料和充足的紙張筆墨,這部書就很難成功;三是如果沒有得到比當年司馬遷更為雅博的學問,這部史學巨著就難以寫好。為了得到著《通史》所需學問,鄭樵再次背起包袱,獨自一個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經過三年的努力,鄭樵在三十剛出頭的時候,就讀遍東南各地藏書。當時有人稱頌鄭樵說“惟有莆陽鄭夾�T,讀盡天下八分書”。
當鄭樵得到著《通史》所需學問後,就把書房搬到了夾�T山中的薌林寺,開始了鄭樵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鄭樵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書,並把這些新書寄給朝廷禮部。紹興八年(1138年),鄭樵在《上方禮部書》中,明確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史》的願望。這時,鄭樵的淵博學問和遠大抱負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等人的重視。然而,也就在這時,由於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領秦檜為宰相,所以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斥出朝廷,並嚴加迫害。而秦檜自紹興九年(1139年)當宰相起,一直當到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在這長達16年的漫長時間中,秦檜不但不支持鄭樵著《通史》,反而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中,鄭樵所遭受的危險,可想而知。
經過數年的艱苦勞動,鄭樵終於在54歲那年,初步寫出了這部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誌》初稿。就在他為無錢買文房四寶抄正《通誌》成書而發愁時,所幸有抗金派官員王綸、賀允中、汪應辰等人舉薦,鄭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對。在召對時,鄭樵見皇帝也欣賞自己的學術,就當場提出要求皇帝允許鄭樵歸山著述《通誌》,以便早日把《通誌》獻給朝廷。由於高宗不能體會鄭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鄭樵留在朝廷擔任一個管理文書檔案的小官。
就在這時,由於鄭樵的學術批判和科學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許多學士大夫,因此他們不願意看到山林窮儒出身的鄭樵也在朝中為官,於是當即有禦史葉義問出麵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鄭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紅皂白,竟批準了葉義問的彈劾,讓鄭樵以監潭州南嶽廟的祠官回夾�T山抄正《通誌》。
鄭樵對自己無辜受罪是痛恨於心的。但為了《通誌》,強忍人間奇辱,依然以一人之力,在高山虛穀中發憤述作。到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58歲的鄭樵終於完成這部劃時代的史學巨著《通誌》的著作。這一年的夏天,當鄭樵把這部傾注他畢生心血的巨著送到杭州時,宋高宗由於戰事無暇顧及接收《通誌》上殿,便讓鄭樵在朝廷擔任樞密院編修官。一生不願在朝廷為官的鄭樵,因見這個官職可以使自己得以方便在朝中讀到許多至今尚未讀到的圖書,於是便欣然接受皇帝所封之官,隨之不顧自己年老體衰,又一頭鑽進書山學海。然而,使鄭樵萬萬沒有想到的悲劇又發生了,由於朝中學士大夫嫉恨鄭樵的高明學術,他們害怕《通誌》流傳於世,於是他們就照搬葉義問誣陷鄭樵的卑劣手段,聯名上疏彈劾鄭樵。這一次高宗沒有罷去鄭樵的官職,但他很快終止了鄭樵到三館借書讀的方便,同時也不願為鄭樵分清是非。鄭樵見自己一生清白到頭來仍要遭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憤不過,當即病倒在床,隨之蒙冤而逝,年僅59歲,時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三月初七日。
鄭樵 - 研究方法
鄭樵不應科舉,居夾�T山(即東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餘年刻苦學習,博通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方書。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於科學精神。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研究動植物學的科學方法:
①重視動植物的釋名和識名。
②主張深入實地觀察和采訪。
③主張書本理論與田野實踐相結合。
④明確圖譜對動植物研究的重要作用。
⑤重視前人經驗,但不盲從。
由上可見鄭樵研究動植物學的方法已接近於現代研究動植物的科學方法。《通誌》為鄭樵的代表作,該書收錄了鄭樵平生著述擇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文獻。
鄭樵 - 三次獻書
據方誌史料記載,鄭樵一生三次從興化(今莆田)赴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獻書。第一次是紹興十九年(1149),鄭樵獻出所著的一百四十卷書“詔藏秘府”。從16歲結廬茅山中,到出山獻書,計三十餘年。其間“十年為經旨之學”,著有《書考》、《詩辨妄》、《春秋考》等,其中《詩辨妄》在詩學界的影響很大,連朱熹也不得不佩服其見識之高明。“三年為禮樂之學”,寫出了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著作《諡法》、《係聲樂府》等。“三年為文字之學”,如《象類書》、《續汗簡》、《梵書編》等著述在中國文字學、音韻學史上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五六為天文地理之學,為蟲魚草木之學,為方書之學”。寫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著作,如《天文書》、《春秋地名》、《爾雅注》、《詩名物誌》、《本草成書》等。“八九年為討論之學,為圖譜之學,為亡書之學”。寫出了《求書闕記》、《校仇備略》、《書目正訛》、《圖書誌》、《集古係地錄》等在中國圖書目錄、校仇學發展史上具有相當影響的作品。
第三次獻書是紹興三十一年(1161),鄭樵帶著200卷近七百萬字的《通誌》,步行兩千裏來到臨安,進《上殿 通誌表》。時適“高宗幸建康(今南京)”,無緣得見,經輾轉傳遞,得一道詔書,升他為“樞密院編修”,兼權“檢詳諸房文字。最使他高興的是朝廷居然允許他入“秘書省翻閱書籍”。鄭樵滿以為可以實現渴望已久的夙願,幻想著要博覽秘府寶卷,計劃借此機會整理一番古往今來的天下圖書,然而遺憾的是官場黑暗,希望成了泡影。次年春天,宋高宗自建康回臨安,記起鄭樵獻書之事,於是命鄭樵呈獻《通誌》,就在高宗詔旨下達的當天,鄭樵由於積勞成疾與世長辭,時年59歲。“海內之士知與不知,皆為痛惜。太學生三百人為文以祭”。鄭樵一生讀書、著述和講學。鄭樵的學識廣博,在當時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學者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間記誦之富,考證之勤,實未有過於(鄭)樵者。”這評價並非過譽之詞,而是恰如其分的。鄭樵的著作宏富,累計達八、九十種之多,盡管大部分湮沒無存,完整留傳至今的隻有《通誌》一部,但僅憑此一部紀傳體的史學巨著,就足於確立鄭樵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當代史學家呂振羽曾賦詩稱讚鄭樵與《通誌》:“史通莆鄭著新編,門類略析脈絡全。食貨藝文顛主次,古今通變敘禪緣,。敢提疑偽同知己,忍摭傳聞近史遷。未若船山闡理勢,廣搜博引仰莆田。”
鄭樵 - 著作概要
《爾雅注》三卷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載:“南宋諸儒,大抵崇義理而�E考證,故樵以博洽傲睨一時,遂至肆作聰明,詆諶毛、鄭。”其《詩辨妄》一書,開數百年杜撰說經之捷徑,為通儒之所深非。惟樵作是書,乃通其所可通,闕其所不可通。文似簡略,而絕無穿鑿附會之失,於說《爾雅》家為善本。鄭樵自序有雲:“樵酷愛其書,得其法度,今之所注,隻得據《爾雅》意旨所在,因采經以為證,不可叛也。”此書有汲古閣津逮秘書本、學津討原本、侯官鄭氏己亥刊巾箱本,嘉慶間黔中刊本,鄭垣刊大字本及《四庫全書》抄本。
《詩辨妄》六卷
本書所謂辨妄者專辨毛詩三妄。據《朱子語類》卷八十有雲:“《詩序》實不可信,向見鄭漁仲有《詩辨妄》、力詆《詩序》,其間言語太甚,以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疑之,後來仔細看一二遍,因質之《史記》、《國語》,然後知《詩序》之果不足信。”原書已佚,顧頡剛有輯本。
《象類書》十一卷
《文獻通考》雲鄭樵推王安石《字說餘緒》,作《象類》之書,“□約而歸於六書,象形類六百八,指事類百七,會意類七百四十,轉注類三百七十二,諧聲類二萬一千八百十,假借類五百九十八。”
《石鼓文考》三卷
《直齋書錄解題》有雲:“其說以為石鼓出於秦,其文有與秦權合者。”《福建通誌》也載:“樵說證據甚確可從。”
《通誌》二百卷
據《四庫全書著作提要》有載:“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曆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容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後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綱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十八卷、皇後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又有載:“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諡、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又有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複詳檢。“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評有:“鄭樵生千載後,慨然有見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以詞采為文,考據為學也。……若鄭氏《通誌》,卓識名理,獨見別裁,古人不能任其先聲,後世不能出其規範,雖事實無殊舊錄。”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有雲:“宋鄭樵生左(丘明)、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以作《通誌》,可謂豪傑之士也。”
鄭樵 - 人物評價
鄭樵的一生雖然短暫,但鄭樵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鄭樵一生的著述計有95種(單篇計算在內),其中注明篇數、卷數的為50種,548卷,454篇。另外35種未注明卷數,除去一些重複的作品,其著作計有千卷之多。
鄭樵說自己“山林三十年,著書千餘卷”,是有據可查的。與此同時,鄭樵以一個山林窮儒的身份,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的六個第一:
第一個想建設科學;
第一個以山林窮儒身份依靠自己成為名垂千古的偉大史學家;
第一個提倡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
第一個發出"《詩》、《書》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號召;
第一個強調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一樣重要;
第一個倡議建立翻譯學,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和傳播中華文明。
鄭樵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史學家,但《宋史・儒林傳》裏關於鄭樵的傳文,隻有寥寥的三百餘字,不僅說得過於膚淺,而且還有冤詞。《宋元學案》裏更少了,連同鄭樵的從兄鄭厚,隻有三十一字。清康熙四十四年修的《莆田縣誌》和乾隆二年修的《福建省誌》裏有關鄭樵的傳文,也仍隻有五、六百字。因此,人們要了解鄭樵的一生,很不容易。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鄭樵在險惡政治環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山林窮儒成為名垂千古大史學家的悲壯曆程,更是無人知道。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鄭樵那十分可貴的勇於開拓、追求科學精神,近千年來一直得不到弘揚。然而,縱觀鄭樵的一生,正如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所說,“社會上用很冷酷的麵目對待鄭樵,但在很艱苦的境界裏,已經把自己的天才盡量發展了,現在看著他,隻覺得一團飽滿的精神,鄭樵的精神不死”!
鄭樵 - 人物故宅
鄭樵故宅遺址,今屬莊邊鎮的林邊村,古代是湘溪境域,麵積約700多平方米,斷垣殘瓦中有古井兩口,故址右邊為“廣業書院”,有古碑中記“廣業為漁仲先生故裏,裏人敬先生,為書院祠之”,書院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35)。
溪東萆堂,位於湘溪之西的新縣夾�T村溪東自然村,平屋一間,室內橫梁上刻有“鄭氏故宅”等字,宅原是鄭樵從兄鄭厚宅,鄭樵童年時從鄭厚讀書於此。今宅於近年已改為他屋。
南峰書堂,是鄭樵、鄭厚兄弟讀書處,後改為南峰寺,在今莊邊前埔村南峰山麓,寺後右邊有夾�T祠,為紀念鄭樵讀書的地方。祠中存“宋樞密院編修浹�T鄭公神主”和“宋湘鄉縣知縣溪東鄭公神主”的木主牌,祠右前一廳堂有鄭樵衣冠小塑像。南宋左司郎中鄭寅造訪過南峰書堂並題詩。南峰寺已重修辟為鄭樵紀念館。
薌林寺,“修史堂”,在新縣薌林村山上。是鄭樵、鄭厚青壯年時研讀講學之處,從者二百多人,兩鄭在此時間最長,所謂“十年為經旨之學”“三年為禮樂之學”“三年為文字之學”“五、六年為天文地理之學,為蟲魚草之學,為方書之學”“八、九年為討論之學”的大部分研究著述在這期間。原寺有正殿和左右四間偏房以及二十多間邊房,有鄭樵坐像,“文革”期間破“四舊”時毀掉,僅存殘垣斷壁,至今未加修複。“修史堂”是兩鄭著述處,在寺旁,今已不存。南宋丞相陳俊卿來此憑吊過,並作“詠修史堂詩”。
浹�T草堂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新縣浹�T山,懸山頂平屋三間,土木結構瓦頂,中廳有案,掛鄭樵像和置鄭樵塑像,近年又於堂前兩側建兩廡,懸掛曆代詠鄭樵和草堂的詩文等。鄭樵是“為堂三間,覆茅以居焉”,南宋知軍鍾離鬆改建為瓦房,並親題匾。昔日這裏是“斯堂本幽泉、怪石、長鬆、惰竹、榛橡所叢會。
與時風夜月,輕煙浮雲,飛禽走獸,樵薪往來之地。”南宋參知政事龔茂良、侍郎徐林、侍郎林光朝、文學家劉克莊,都曾慕仰而登訪,賦詩憑吊。今“浹潦草堂”後又有1924年因舊草堂圮塌而擇址新蓋的所謂的“浹潦草堂”,現已辟為鄭樵紀念館。草堂附近有與鄭樵有關的曝書石、觀星石、書亭寨、洗硯池、手植鬆、手栽茶等景點。
“蘇洋陂”在新縣社後村前,長約40米,寬約4米,鄭樵父鄭國器捐修,鄭樵續修,附近有小顓祠,中有“重修國器鄭先生神位”碑刻。永貴橋在今莊邊鎮前鋪村萍湖溪上,鄭樵倡建,今重修。橋東有過來庵,鄭樵建。蘇洋陂、永貴橋是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今白沙鎮鄭樵墓和浹�T祠等鄭樵古跡,鄭樵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